聆听世界 再现经典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45-186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音乐剧《悲惨世界》由同名小说改编,阿兰·鲍伯利作词,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作曲,于1980年在巴黎首演(法语版本),1985年在伦敦首演(英文版本),之后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演出。2002年,音乐剧《悲惨世界》作为首部引入中国大陆的西方经典音乐剧在上海大剧院连演数场,开启了中国观众对音乐剧的认知和喜爱。2012年,导演汤姆·霍伯更是将这部音乐剧搬上了大银幕,这部音乐剧电影以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为纪念音乐剧《悲惨世界》(英文版)首演40周年,一群热爱音乐艺术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由朱可夫导演及改编,朱衡梓监制,雅齐文化传媒出品的音乐会版音乐剧《悲惨世界》于2025年2月22日在雅齐艺术空间上演。主要演员由来自国内外专业音乐院校的在读学生、毕业生以及音乐工作者所组成。合唱团团员通过公开招募的形式,他们大多来自省内的音乐专业院校学生以及音乐教师、音乐爱好者等。整场演出的演员群体平均年龄不到30岁,而最小的小演员珂赛特(童年)的饰演者年仅10岁。这是一群充满活力且热爱音乐剧的年轻人,他们如璀璨星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虽然在演出中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但他们所流露出的那份对音乐执着的探索和最纯真的爱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音乐剧《悲惨世界》以男主人公冉·阿让的人生为主线,通过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动人的音乐,向观众们传递出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批判与反思,对人性的歌颂与赞美以及对希望与梦想的追求。本场音乐会版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因演出场地、人员设置以及时长所限,试图在不影响观众理解剧情的基础上进行了结构上的删减。为更好的引导观众理解剧情,导演在剧中以多处穿插中文独白和对白串词的形式,引领观众们在理解剧情的同时,又能欣赏到英文原版歌曲唱段演绎的经典之作。如在序曲中,将原本冉·阿让演唱的关于获得自由后的内心独白唱段改成以旁白加对白的形式来呈现,这样的改动在全剧中还有很多处;又如利用暗场时间氛围灯亮起,聆听叙述旁白让人陷入了故事的沉思,沉浸在剧中的主角线与人物鲜明的性格以及纠结与斗争中。
本场音乐会版音乐剧《悲惨世界》演出的舞台不局限于常规的舞台空间,导演将对舞台的定义扩展到了整个艺术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可能在观众入场通道,或者在观众席的后排空场,更有可能在二楼灯光调控室旁又或者在侧幕条后。这种来自多方位立体声式的沉浸式体验,对于大多数的观众而言是以往所有观演时所没有感受过的,这就不得不提到雅齐艺术空间作为小型剧场所特有的先天优势了。当歌者如此近距离的面对观众演绎其角色唱段,更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舞台表现力和掌控力。
让人记忆犹新的两段分别是第一幕《The confrontation》中男主人公冉·阿让和警探沙威的一段“搏斗”的二重唱,此段表演设计在观众席通道中间位置,两位演员演绎的淋漓尽致,观众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到演员的表演张力以及得到了视听上的极大冲击力。还有在第二幕《The wedding》中合唱团中的两名歌者饰演的仆人想试图驱赶德纳第夫妇时的追逐场面,这段演绎将表演场地设计在剧场观众席两侧的幕布旁,4位演员在表演时进行场地的自由穿梭,营造出一种观众好似就是婚礼上宾客的一种视角。
总体而言,这场音乐会版的音乐剧既有表演形式上的创新,又打破了场地等界限,利用台上台下浑然一体的表演空间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现场观感,而通过导演的这些设计,我也猜想他不仅是想让观众能够沉浸式的感受到剧中人物所演绎出的真情实感,也试图想让演员与观众之间产生互动链接的一种探索性的尝试。
当全场最后一首《 Epilogue 》的最后一个音符在空气中消散时,本场音乐剧之旅也将画上圆满的句号,而观众们仿佛还沉浸在那个充满爱与牺牲、奋斗与希望的世界里。从激昂的《One Day More》到深情的《I Dreamed a Dream》,无一不在点燃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音乐剧《悲惨世界》音乐会版合肥首演后引起了观众们的强烈反响,这部剧通过音乐再现经典,勇于创新,以一种全新的观演体验模式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一场视听盛宴,这也是雅齐文化传媒首次出品的沉浸式音乐会。愿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更新颖、更优质的音乐形式的展现,我们再次相聚在这个充满魔力的艺术空间,再次聆听经典之作。同时也期待省内的音乐创作者们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原创音乐剧,满足我省音乐爱好者的需求,进而为中国音乐剧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上一篇:
- 下一篇:“漫乐光影”——庐州乐坊沉浸式主题音乐会精彩上演